“军工七校”梦幻联动!师生齐聚哈工程“寻根哈军工”
立体详实的网上展馆沉浸感十足
历久弥新的哈军工建筑庄严大气
院士前辈的殷殷期盼催人奋进
今年是哈工程建校70周年
也是哈军工成立70周年
是首任院长陈赓大将诞辰120周年
来自哈军工七所分建高校的50余名师生
在“哈军工”精神的感召下
齐聚哈军工建校原址
同走旧址寻根红色印记
同上哈军工前辈“大思政课”
同看红色展览感悟伟大精神
同筑强军报国梦想
在青檐碧瓦间感知“哈军工”精神
在见学中追寻哈军工人强军报国的足迹
作为哈军工后继者
与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激发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
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依托哈军工原址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国家级教育基地的品牌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协同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陆军装甲兵学院、陆军工程大学、陆军防化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哈军工分建高校(以下简称“军工七校”)联合开展“四个一同”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热烈的周年庆氛围,进一步激发“军工七校”师生校友爱校、荣校、兴校、强校之情。
同寻一个根
实践研学赓续哈军工红色基因
7月15日-16日,哈工程联合哈军工分建高校举办“寻根哈军工”研学实践活动,通过思政大课、展览互动、研学实践、宣讲阐释等形式,追根溯源哈军工的起点,探寻哈军工红色记忆,牢记建设哈军工的初心,坚定报效国家的信念。
校党委副书记高晚欣出席研学实践活动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作为哈军工的后继者,传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既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前行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哈军工分建高校联合开展“四个一同”系列文化活动,就是为了挖掘哈军工红色传统,共同传承哈军工红色基因,不断铸牢强军报国之志,汇聚“军工七校”形散神不散、奋进新征程、携手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哈工程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冬诗主持活动。
哈军工纪念馆讲解员、哈工程航建学院学生薛玉琴讲述了自己与哈军工纪念馆结缘的故事,以及作为讲解员的经历和对“哈军工”精神的理解。她表示,作为在哈军工旧址成长起来的工程学子,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哈军工后继者,我们要共同探寻哈军工的辉煌历史,以“哈军工”精神为底色,为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哈工程牵头“军工七校”发起“四个一同”系列活动,对哈军工精神凝练形成了“始终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始终坚守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始终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始终拓展自信开放的世界眼光”等“六个始终”的精神共识,成为哈军工后继者勇毅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
同办一个展
云展馆追忆陈赓院长的丰功伟绩
26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10个真实的历史影像片段、5处立体的重要场景还原……共设10个单元的陈赓院长网上云展馆正式开展,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红色基因的共建共享。让“军工七校”的师生沉浸式网上云游参观,感受陈赓院长的戎马生涯以及闪光的教育思想。
“陈赓纪念馆——文韬武略一代名将
为国为民功勋卓著”效果展示
扫码进入陈赓纪念馆云上展馆
展览以陈赓大将生平为主线索,以陈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事迹为重要展示点,立体呈现了陈赓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卓越功勋。
展览着重展陈了陈赓大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指挥的重要战役,在创建哈军工和领导“两弹一星”事业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与历史影响,通过历史事件场景还原和重大事件视频解说等,激励哈军工学子不忘艰难岁月,砥砺奋斗品格。
强国安邦 勇攀高峰
哈军工的科学家精神图片展开展
“不忘初心 强军报国
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
‘哈军工’发展历程”展览
学校还在6月-9月间,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哈军工发展历程、优良办学传统、哈军工科学家精神等为主题,举办了系列展览,以弘扬伟大精神回顾百年大党的不懈奋斗史,以重温哈军工办学历史铭记哈军工人强军报国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哈军工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同上一堂课
聆听哈军工院士的红色情愫
“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钱七虎
“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爱党、爱国、爱人民。只要对国防有贡献,就一定要把它搞好,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
——王泽山
在活动现场,师生们观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哈军工三期学员王泽山院士和钱七虎院士分别作的《只在意能否以所学壮大国防》报告和《为国家铸就钢铁强盾》报告,聆听了他们投身国防科技、强军报国的故事。钱七虎院士“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的铮铮誓言掷地有声;王泽山院士“一定要走在别人前面”“国家需要我愿意坐‘冷板凳’”的精神品质值得每一位学子学习。两位哈军工老学长身上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引起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
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哈军工校史育人素材,学校邀请哈军工走出的院士、老校友、专家学者等,为哈军工后继者同上“大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子传承哈军工红色基因。
哈工程李世辉教授作报告
国防科技大学杨进作报告
哈工程李世辉教授以精彩的专题报告回顾了“哈军工”精神的过往与当代;国防科技大学宣传处杨进老师从“哈军工”精神的认知维度、丰富内容、历史启示等方面,把“哈军工”精神作为共同奋斗、共赴未来的精神纽带,希望加强彼此之间协作交流。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的研究生付爽说:“哈军工”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也是我们今天公诚勇毅的精神动力。通过“寻根哈军工”,更激发了我们要传承“哈军工”精神,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学真知,做实事,勇创新。
重走军工路
行走间感悟见学“哈军工”精神
细雨中,参加研学活动的“军工七校”师生们来到军工操场前的陈赓像前,向老院长致以最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从这里出发,沿着31号楼--41号楼--11号楼(空军工程系旧址)--21号楼(溯源碑)的路线,师生们仿佛重新置身哈军工峥嵘岁月,每到一处,各分建高校的学生代表讲述自己学校的建设发展历史,通过现场体验式教育,深刻理解哈军工先辈们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贡献。跨越时空,哈军工后继者赓续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国家需要不懈奋斗!
各高校学生在哈军工旧址前合影
师生们参观了哈军工纪念馆。哈军工纪念馆里一封封泛黄的书信、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一件件历经岁月的文稿文物,复现了在哈军工最艰难的时期,每一个军工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勇敢无畏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军工七校”的师生在参观研学间坚定了传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报效国家的决心。
在哈军工纪念馆,师生们围绕哈军工的创建、建设与发展,对“哈军工”精神的理解与传承,研学中的见闻收获等,分为四组开展座谈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在海洋文化馆,师生们了解了哈工程“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以及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以及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同筑一个梦
讲述“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
“在日记里我这样写道:今后的几十年,我会走更远更长的路,但无论多远,都是在祖国的怀抱里。”来自陆军工程大学的郝奕辰同学充满感情的在台上讲述着自己在参军时的心路历程,台下掌声雷动。
在启航活动中心教师沙龙,“接续奋斗、自信自强——我的强国强军梦”宣讲火热开展,以赛促学,以学促行,参加研学活动的师生代表回顾哈军工红色历史,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讲述了自己心中的“哈军工”精神。
来自“军工七校”的师生讲述心中的“哈军工”精神
“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杨竞帆同学朗诵了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为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的成功研发所赋的一首诗,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1号的故事;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沈俊宇同学介绍了南理的办学特色、学科发展等,新时代哈军工人才的成就;陆军装甲兵学院的李昕益老师讲述了徐滨士院士等哈军工人不畏艰苦、驻守岗位的事迹,呼吁大家强军报国、坚持奋斗;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赵紫臣同学讲述哈军工时期柳克俊、恽良等前辈“共和国第一”的科研贡献,展现哈军工人强国安邦的使命与猛攻尖端、敢为必成的精神。
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发起,联合“军工七校”相关人员,联合成立了哈军工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工作室(简称传创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哈军工纪念馆李宏介绍了工作室建设背景、目标任务与未来设想。日前,哈军工纪念馆入选中宣部公布的30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传创工作室将以此为契机,立足哈军工红色基因历史传承,为培育时代新人凝心铸魂,探索建立哈军工文物、藏品的数字化,出版系列文化产品、音视频,建立哈军工红色基因共建共享、创造式转化、创新式发展的红色文化育人生态圈。前期,传创工作室已先期开展了《藏品有话说》6期的制作,组建工学青年讲师团,大学生志愿讲解团,策划“四个一同”联合文化活动,谋划了《走近哈军工》线上课程14期,启动“红色传承·工学堂”品牌创建活动。下一步,传创工作室将继续传承发扬好哈军工红色基因,促进展陈现代化和红色文化体验的网络化、智能化,让哈军工红色文化“活起来”,将红色基因“传出去”。
“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
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七秩辉煌 矢志一流
让我们赓续哈军工红色基因
传承“哈军工”精神
作出不辜负哈军工先辈期望的突出业绩
献礼建校70周年!
百日邀约,献礼七秩!
哈工程70周年校庆倒计时100天启动
动心、动脑、动手!
4千余哈工程学子立体式演绎哈军工红色传承思政大课
全体都有
说出你心中的哈军工精神
高校博物馆唯一!
全国100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策划 | 李宏
撰文 | 吴韶刚 刘文卓 邵光辉 满胜永
信息来源 | 哈军工纪念馆
摄影 | 王刚 陈佳昊 侯万龙 王一勇
视频 | 邓高翔
视觉策划与设计 | 侯万龙 杨上锋
排版 | 乔凯
编辑 | 谷雪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